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第八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5》(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5)。排行榜主要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关注整个学术生涯迄今的影响力)”与“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聚焦上一年度学术成就)”两个榜单。在本次榜单中,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共计25位教师入选,具体名单如下:
车顺爱、陈接胜、陈立桅、崔勇、丁奎岭、樊春海、李富友、凌代舜、刘烽、邱惠斌、唐克轩、涂永强、颜徐州、张翱、张万斌、赵一新、周永丰、朱新远等18位老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车顺爱、陈接胜、陈立桅、崔勇、丁奎岭、樊春海、顾宏周、李俊、梁正、凌代舜、刘烽、邱惠斌、孙浩、孙轶凡、唐克轩、颜徐州、杨胜、叶天南、张翱、张万斌、赵一新、周永丰、朱新远等23位老师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部分科学家个人风采展示:
梁正,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的开发及循环利用。以锂离子电池为应用出口,聚焦快充电池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失效电池材料的直接修复。曾入选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近三年来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oule等高水平期刊上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通讯单位发表论文40余篇,总引用15000余次。美国科学促进会等权威组织对其“废电池直接修复再生”的前沿技术进行了专题报道。科睿唯安联合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全球工程前沿2023》中亦采纳了其“快充析锂调控”的学术观点。先后获得阿里达摩院青橙奖“最具潜力奖”、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JMCA新锐科学家、斯坦福&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小米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兼任《EcoMat》、《Frontiers in Energy》等期刊青年编委。
凌代舜,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纳米生物科技》2021年度“未来之星奖”获得者。迄今,在Nature子刊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担任Exploration,J. Control Release,Adv. Drug Deliv. Rev.,Sci. Bull.等8个SCI期刊的副主编、专刊主编和编委等。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材料生物学分会副会长。设计开发了一系列自主原创的动态变构诊疗探针:包括离子特异性、高灵敏的影像探针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以及根据高场磁共振设计的高性能磁性探针用于原位肿瘤、微小转移灶及其肿瘤周边血管分布情况的超高分辨成像等。
李俊,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长聘长聘教轨副教授,课题方向以“电制燃料”为核心,聚焦于新型光/电/热催化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及在工业级催化反应体系中的应用。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2016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导师Tsun-Kong Sham(岑俊江)院士;2017-2019年期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David Sinton院士和Edward H. Sargent院士课题组从事“班廷博士后”工作;2019-2021年期间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aetzel院士课题组从事“玛丽居里学者”项目研究;2021-2022年期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David Sinton院士和Edward H. Sargent院士课题组从事访问博士后工作;迄今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Catalysis×3、Nature Energy×2、Nature Communications×5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3篇,共发表论文93篇,总引用14000余次。
孙浩,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2012年中山大学本科毕业,2017年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毕业(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彭慧胜教授),2017-2020年于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宏杰教授)。研究领域为可穿戴电子器件和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系统,重点发展出一系列具有优异可穿戴性、集成性和安全性的新型能源器件,致力于解决传统能源器件安全性差、不可弯曲、集成性差等严峻挑战。在多个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包括Nature Rev. Mater.,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PNAS.,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知名期刊。获得主要荣誉包括:2016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优秀博士生金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第67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青年科学家代表,202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孙轶凡,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课题组以新型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为核心,结合无机固体化学和金属配位化学,发展新的无机合成方法学,实现结构(短程/长程有序)、组分(多主元与非化学计量比)、晶相(热力学亚稳相)和缺陷(表界面异质)等多维度的精准设计调控,同时借助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等)、电镜和固体核磁等先进表征技术,揭示纳米材料在原子尺度下的形成、稳定与相变机制。是我国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孙轶凡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学术贡献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担任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CS Energy Lett.,J. Phys. Chem. Lett.和Carbon等期刊审稿人。
杨胜,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导师为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Klaus Müllen教授和冯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液相剥离和器件应用;同年加入马普固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Jurgen H. Smet教授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laus von Klitzing教授,研究方向为二维体系的电化学离子插层和物理性质调控,2022年7月全职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任课题组长,致力于新型二维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功能器件研究。迄今共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5篇,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CS Chem.等。部分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杂志以及新闻媒体做为研究亮点报道。
叶天南,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能源催化领域的应用开发。共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4篇,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部分研究成果被EurekAlert,Phys.org,ScienceDaily,Science Magazine等国际知名科技媒体作为研究亮点报道。2021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海外项目,获得美国化学会ACS Catalysis青年研究员奖,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担任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Chem. Mater.,Small等期刊特约审稿人,担任国际知名期刊Crystal杂志客座编辑,中国化学会Chin. Chem. Lett.期刊青年编委。
榜单介绍: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两大部分,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通过基于其论文引用数、h因子、合著者修正的hm因子、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等综合参数,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涵盖22个领域和174个子领域。其中,“终身影响力”榜单统计科学家职业生涯期间的综合表现,“年度影响力”榜单则聚焦上一年度的学术影响力。
数据来源: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