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电池可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高效转化,在通讯设备、工业仪表、医疗器械、国防军事等重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锂/亚硫酰氯电池作为一次电池领域的重要分支,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放电比容量约2,300 mAh g-1),然而其大规模应用仍受到诸多限制。例如,高度活泼的锂金属使该电池体系存在安全隐患,显著提高了电池制备和回收的复杂性;此外,锂元素的低地壳丰度(0.0017%)极大制约了锂/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同时,基于单电子氧化还原反应的锂/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充分满足各类应用的续航需求。因此,基于多价金属开发低成本、可回收和高性能的新型亚硫酰氯电池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图1. 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基本组成和性能特点。
鉴于此,孙浩团队及合作者通过电极反应和电解液组分的协同调控,首次实现了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图1)。该电池表现出高达14,00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1.67 V的理想放电电压,以及较高的搁置性能。电池在使用后可以通过简便的处理对正负极片进行回收及循环利用,显著提升了电池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该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可持续等特点,为发展新型一次电池提供了全新思路。
图2. 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电解液拉曼表征。
研究团队深入探究了不同电解液组分对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放电性能的影响。当氯化铝浓度为4 M(即HC-A-SOCl2电解液),电池表现出较低的放电比容量和平台;当降低氯化铝浓度至2 M(即A-SOCl2电解液),电池的放电容量和放电平台显著提升;而当进一步加入氯化镁后(即HC-A-SOCl2电解液),电池表现出最佳的放电比容量和电池搁置性能(图2a-b);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镁离子与亚硫酰氯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拉曼峰的偏移,可以有效降低亚硫酰氯的反应活性,从而抑制电解液对负极的腐蚀(图2c);在正极材料方面,科琴黑与乙炔黑和天然鳞片石墨相比,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电化学性能(图2d)。优化后的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可以在2 A/g正常放电(图2e);与已报道的镁金属一次电池相比,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在放电容量和电压平台上均具备显著优势(图2f)。
图3. 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正极反应研究。
通过对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放电过程和机制进行深入探究,阐明了不同放电深度的正极片进行形貌演变过程:随着放电深度增加,放电产物逐渐生长于碳材料表面,并最终完全覆盖正极。能谱分析显示放电产物主要包括氯化镁和硫(图3)。
图4. 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正极放电产物成分和分布研究。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放电后的正极进行表征,进一步证明了氯化镁为放电产物的主要成分(图4a-c)。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了放电产物在正极上的深度分布,结果显示氯化镁主要生成在碳球的外部,而硫通过亚硫酰氯扩散到碳材料孔隙内产生(图4d-f)。上述结论有望为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撑。
图5. 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低成本、可回收和可穿戴应用展示。
镁/亚硫酰氯电池展现出优异的成本优势、可回收性和应用潜力。例如,将镁金属负极更换为镁铝合金(AZ91D),可以进一步降低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成本(图5a)。此外,通过简便的乙醇溶液处理即可对已服役的正负极片进行循环使用,回收后的电池仍展示出近90%的放电比容量(图5b-c)。与具有高度活泼的锂金属相比,镁金属的安全性更高,有望显著拓展电池的应用场景(图5d)。例如,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可以稳定安全的在水下为电子手表供电(图5e-f),以及为可穿戴发光二极管和智能眼镜供电(图5g-h)。
本工作通过电解液溶剂化和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协同优化,首次实现了兼具低成本、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镁/亚硫酰氯一次电池,有望成为锂/亚硫酰氯一次电池的理想替代品。本工作对于镁/亚硫酰氯电化学体系的深入理解,有望为发展低成本、可持续、高性能的多价电池体系提供新思路。
孙浩团队的博士生徐秋晨,耿世涛,袁斌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孙浩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