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告
【2024-9-6】 二氧化碳参与的有机合成化学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

余达刚  教授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报告时间:2024年9月6日16:00-17:30

报告地点:6号楼2楼宣讲厅

邀请人:刘家旺 长聘教轨副教授


个人简介

余达刚,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导师:施章杰教授),之后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明斯特大学Prof. Frank Glorius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到母校四川大学开展独立工作,主要从事CO2参与的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曾入选青年千人(2015),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8)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等项目;在Nature、Nature Catalysi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00篇,成果入选首届四川十大科学进展;获得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催化新秀奖、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和Kyoto Rising-Star Lectureship Award等荣誉;应邀撰写4本专著CO2章节,共同组织了3次CO2化学专辑;现任Chemical Synthesis副主编和Science Bulletin、《催化学报》、《中国科学:化学》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担任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化学、光化学和均相催化等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报告摘要

二氧化碳(CO2)是廉价易得且可再生的碳一资源,利用其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羧酸和含羰基杂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由于CO2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有较高的稳定性,反应活性较低,CO2活化具有巨大的挑战。该领域虽然已有很多进展,但催化体系、反应类型和底物范围等仍有局限性。我们课题组坚持围绕CO2高效活化与选择性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独特研究,提出了“CO2 = CO + [O]”理念(利用无毒的CO2代替CO和氧化剂参与羰基化反应),发展了“自由基型CO2有机转化”模式和“可见光促进CO2单电子活化”策略,开发了多种CO2参与的有机转化反应,实现了变废为宝和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的精准合成,为CO2高效高选择性利用提供了一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