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3年10月24日(星期二)8:30-17:30
地 点: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6号楼2楼宣讲厅
联系人:李俊 长聘教轨副教授
会议简介
同步辐射(SR)X射线技术与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技术的发展为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未来材料的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X射线物理与变革性技术研讨会旨在促进先进X射线技术与变革性应用技术的交叉融合,会议汇集了国内各大光源中心及线站主要负责人和行业专家,报告内容涵盖上海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进展、同步辐射光源及其应用、基于先进X射线技术的变革性技术研究,诚邀您的参与!
日程安排
时间 | 报告人 | 报告人单位 | 主持人 |
8:30-8:50 | Tsun-Kong Sham院士致辞、合影 | ||
8:50-9:30 | Tsun-Kong Sham | Western University, Canada | 胡永峰 |
Four decades plus of synchrotron research from the Canadian perspective | |||
9:30-10:10 | 刘志 | 上海科技大学 | |
上海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进展 | |||
10:10-10:40 | 茶歇 | ||
10:40-11:20 | 孙旭辉 | 苏州大学 | |
苏州大学软X射线能源材料原位分析线站及其应用 | |||
11:20-12:00 | 郑耿锋 | 复旦大学 | |
Cu-based catalysts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 |||
12:00-13:30 | 午餐、参观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 | ||
13:30-14:10 | 朱俊发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李俊 |
Surface and interface structures studied by synchrotron radiati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 |||
14:10-14:50 | 李爱国/邰仁忠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
上海光源面向科技前沿的新实验能力 | |||
14:50-15:20 | 茶歇 | ||
15:20-16:00 | 杨文革 |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 |
先进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推进高压科学的突破 | |||
16:00-16:40 | 周兴泰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
同步辐射技术在核能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
16:40-17:20 | 胡永峰 |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中石化光源项目 |
专家介绍
Tsun-Kong Sham,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家材料及同步辐射光一级教授。于197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1975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88年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学系授予终身教授。自1999年以来,他负责指导了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同步辐射中心的加拿大同步辐射光装置(CSRF)的科学研究,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加拿大光源(Canadian Light Source)-三条软X射线实验站(VLS-PGM,SGM,SXRMB)的技术负责人。2003-2006年期间任国际X射线吸收精细谱学协会的主席,并至今仍在担任该协会的高级顾问。2001-2006年期间任加拿大光源指导委员会委员,目前任加拿大同步辐射光研究组织(Canadian Institute for Synchrotron Radiation)指导委员会的委员。Sham教授已在Nature及子刊、JACS、PR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一部。曾获多项荣誉,主要包括加拿大化学化工学会Montreal Metal(2023)、加拿大光源Allen Pratt Award(2017)、加拿大化学学会J.C. Polanyi Award(2010),以及加拿大总督颁发的代表全国最高平民荣誉的加拿大勋章(2016)等。
刘志,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主任,兼物质学院副院长。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理学学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硕士、物理学博士。回国前长期在斯坦福线性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20多年来主要从事同步辐射原位谱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近常压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和电化学体系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测量。受“国家特聘专家”资助,2013年全职回国后,主要从事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原位表征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主持完成了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能源环境新材料原位电子结构综合研究平台(SiP•ME2)研制”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目前参与领导“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发表同行评议论文300余篇。
孙旭辉,苏州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曾任职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 Ames研究中心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纳米半导体材料和纳米功能器件及其在电子信息及新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现已在SCI收录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30余篇,他引10000余次,H-index 58。撰写英文书(章节)5章。获得美国专利3项,PCT专利2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担任国际杂志IEEE Transaction on Nanotechnology副主编,Frontiers in Materials编委会委员,是国际电子电工学会高级会员,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专项实施方案评审专家及总体组专家,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光源用户委员会委员,国家纳米标准委员会苏州工作组副组长,江苏省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负责人2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负责人等多项,还参与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02专项等。并于2014年创立苏州慧闻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公司专注于先进智能传感器芯片的研发生产。
郑耿锋,复旦大学教授/博导、近思讲席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工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2)、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纳米研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宝钢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教育部拔尖计划优秀导师奖、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 Energy等荣誉。兼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副主编、中国侨联青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学科导师等。
朱俊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化学物理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奥地利Linz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Erlangen-Nü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以博士后、研究员和执行讲师身份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底作为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候选人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作。曾获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2008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7年度和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奖项。目前任国际ICSO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tructures of Surfaces)顾问委员会成员(Advisory Committee),Surface Science杂志顾问编委(Advisory Editorial Board),Surface Science Reports杂志的编辑(Editor),美国真空学会表面科学委员会执行委员。开展表面化学与催化、薄膜功能材料和有机光电器件表面与界面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在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论文被引用26000余次,H-index为84,2019-2022连续四年成为科瑞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同时,在合肥光源负责了高分辨“催化与表面科学”实验线站的建设,以及“光电子能谱”实验线站的改造和升级工作。目前负责合肥先进光源BL08高通量原位中能谱学线站的建设工作。
李爱国,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建设,担任的成像分总体负责人。先后承担上海市、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长期从事同步辐射硬X射线微纳探针实验技术发展和科学应用研究工作,2009年5月完成上海光源微聚焦实验站建设工作实现1微米聚焦光斑,2012年研制成功国内首个100nm级波带片聚焦纳米探针,2016年在研制成功高稳定柔性铰链动态压弯200nm K-B镜聚焦系统,2021年研发了多层膜聚焦纳米探针系统目前初步测试实现30nm以下聚焦光斑。带领团队建立了微束高压衍射、微束荧光、微束吸收谱、高灵敏毛细管荧光三维深度分布探测成像、纳米荧光成像、纳束扫描衍射等实验方法,发展了众多高温、高压、电化学原位、纳米探针大立体角度探测器等实验设备。
杨文革,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高压和同步辐射专家。于1995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于1995-1997年在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担任洪堡学者。随后,他先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继续其职业生涯,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科研主管,之后于2014年加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HPSTAR),担任研究员。杨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科学和先进同步辐射技术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引用12000余次。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新型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高压下的新兴性能,包括综合极端条件(包括压力、磁场、高/低温、应变率等)下凝聚态物质(晶体、液体、非晶和准晶相)的结构变形/稳定性、相变、有序-无序特性以及相关物理性质。
周兴泰,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研究员、技术总师(材料)。分别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Prof. T. K. Sham)。2008年入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荣获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核反应堆材料研发工作,重点为与熔盐堆合金结构材料及核石墨材料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中项目-“堆材料物理与工程”等。作为研究所材料学科带头人,通过协作攻关,带领团队完成了熔盐堆关键材料的研发工作。通过与国内研究机构、企业的协作,共同研发了熔盐堆用合金结构材料-GH3535及适合熔盐堆用的核石墨材料,并实现了规模生产。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熔盐堆关键材料基础性能数据库。上述材料已经用于2MW液态燃料熔盐实验堆的建设,该堆已经实现了临界。
胡永峰,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同步辐射首席专家,加拿大萨斯卡切温大学客座教授。1988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96年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等著名学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和加拿大光源工作近30年,负责建设并运行了三条光束线(SGM,PGM,SXRMB)和多个线站终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自2020年起为中石化在上海光源建设三条工业应用的光束线。